印度水淹七军,巴铁明显应对不足,但洪水泄去,印度的压力会更大
4月26日凌晨两点半,杰赫勒姆河上游大坝的闸门一开,4500立方米/秒的洪水像脱缰野马似的冲向下游。
您瞅瞅这时间选得多讲究?正是人困马乏的深更半夜,巴铁老百姓梦里听见洪水拍门,抄起衣裳就往高地上窜,可麦子灌浆的万亩良田、圈里的牲口、祖传的老家具全泡了汤。
这事儿得从4月22日的克什米尔恐袭说起。
印度逮着个由头,三天内连出三板斧:先是断水断粮,再是关口岸撵外交官,最后憋了个大招,把蓄了48小时的洪水一股脑放出去。
要说这手"旱涝双杀"玩得够绝,旱季断水让庄稼蔫巴,雨季泄洪冲走收成,活脱脱把水利工程整成了战略武器。
巴方统计数字看着揪心:1.2万英亩农田绝收,200万人喝不上干净水,粮价一天翻倍,霍乱疫情已经开始冒头。
可您说印度真就占着便宜了?旁遮普邦的印度农民也遭了殃,5万人被倒灌的洪水撵得满街跑。
这场"水战"里藏着三股拧巴劲儿。
头一桩是国际法碰上了民族主义。
1960年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那可是印巴三次战争都没撕破的脸皮,如今莫迪政府说撕就撕。
国际法院的传票还在路上,印度国内却是一片叫好声,您说这算不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?第二桩是地缘博弈遇上民生疾苦。
美国C-17运输机往印度运军火,中国货轮给巴铁送粮食,大国角力把南亚百姓的生死簿当成了棋盘。
最要命的是第三桩,水能载舟亦能覆舟,印度今天能用大坝卡别人脖子,保不齐明天尼泊尔、孟加拉国也学这手绝活。
咱得说说这背后的历史账。
印度河发源自咱们青藏高原,中印巴三国本应同饮一江水。
可自打1960年条约签了字,印度在上游修了37座水电站,活生生把河道整成了"水坝长城"。
巴铁70%的农田灌溉指着这条河,莫迪政府这招断水,相当于掐住了2亿人的命门。
但您别忘了,国际河流管理讲究"上游不伤下游",印度这么搞,往后的国际信用怕是要打对折。
眼巴前儿最悬乎的是核按钮遇上大洪水。
巴方"沙欣-3"导弹已经进入战备,印度苏-30MKI成天在边境转悠,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三天两头响枪炮。
更吓人的是,两国的核电站都靠河水冷却,2019年就闹过断水险情,这回要是哪个冷却塔停了摆,那可真是要了亲命了。
国际社会这出戏也唱得稀碎。
联合国秘书长光喊"克制",美国副总统万斯公然给印度撑腰,中国倒是实打实运了10万吨小麦过去。
要我说啊,西方媒体双标玩得溜,巴铁挨淹就是"天灾",印度放水就成了"反恐需要",这理儿上哪说去?
不过洪水终究会退,印度这波操作的后遗症才刚冒头。
国内农业受损、南亚邻国离心、国际官司缠身,更别提那2000万喝不上干净水的下游百姓迟早要闹腾。
巴基斯坦虽说吃了眼前亏,可人家攥着国际法的理儿,又有中巴经济走廊托底,保不齐因祸得福搞出海水淡化的大工程。
最后咱得掰扯个明白话:21世纪最金贵的不是石油,是活命的水。
印度这手"水攻"看似精明,实则是把双刃剑,今天能冲了别人的田,明天自家的粮仓也得漏水。
老祖宗说"上善若水",治水还得靠合作共赢,指望拿大坝当武器,迟早要被反噬。
您诸位瞧着吧,等洪水退了,印度要填的坑可比巴基斯坦的泥潭深多了。#印巴冲突#
